发布者:admin | 发布时间: 2016-05-04 10:07:54 | 点击量:6340
高考,总是牢牢牵动着公众的神经。它上承中学教育,下启高校培养,是社会瞩目的人才选拔机制,也是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。配套资源的完善和管理模式的调整都需要时间,各省份需提前做好准备。...
2014年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,正式将高考改革推到聚光灯下。作为试点的上海和浙江率先迈出脚步,201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将成为首批“吃螃蟹的人”。随后,改革大幕在全国渐次拉开。截至目前,北京、江苏、甘肃等20个省份相继公布高考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。虽然方案在细节上有些微差别,但大方向是一致的:取消文理分科、实行一年多考、参考综合评价体系、合并录取批次……
改变显而易见:一考定终身被打破、学生有了更多选择,县级中学里,每位学生也能有一张个性化课程表,走班制成为常态,超六成学生跨文理科选课、综合素质愈发被重视。困惑与困难也随之而来:教学资源、课程组织、课堂管理等令学校头疼,而改革设想的让大学专业选择倒逼高中课程学习,在现阶段显然还未能完全实现。
也许有人会说,所有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,有些困惑很自然。这话前半句不假,我们害怕的不是有问题,而是不把问题当回事。需知,高考改革改的不仅仅是制度,而是每个孩子的人生。在高考改革面前,所有的忖度和思量都不是吹毛求疵,每一处细节或困惑都可能影响改革效果,毕竟,没有人愿意拿自家孩子的前途当赌注。
设立试点的初衷就是摸清情况,若仅将其中出现的问题视为改革的副作用,那么试点意义何在?况且,这些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非孤例:在相对富裕发达的浙江,一个县级重点中学尚有这些困惑,那么乡镇一级的中学呢?当高考改革在全国铺开,在各方面资源相对缺乏的中西部地区,是否也有可能受困于此?定好方向、搭好框架固然要紧,关注实操、解决难题同样必要,它们也是推动高考改革方案走向完善的参考之一。
此外,保持高考改革政策的稳定性也不容小觑。配套资源的完善和管理模式的调整都需要时间,频繁变更方案容易让公众稀里糊涂,不利于学校跟上脚步,更是对孩子们的不负责任。
所幸,虽然方案已出,但距离全国大部分省份开启“新高考”还有两三年。他们有充裕的时间摸索研究、总结经验,结合地方实际做好提前量,打好这场有准备的战役。
正值5月,春和景明,而对于校园里的高三孩子们来说,高考的倒计时簿只剩下不到40页。愿来年6月,高考改革能给从考场走出的孩子一个更光明的未来。